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药用 > 正文 > 正文

禅宗公案之六ldquo如虫御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5 14:49:59

投资的过程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个时刻,看中了一只股票,内心真切地感觉他会上涨,于是没做分析就立刻买入。而且事实上,它也真的涨了。然后呢?下一次你再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买入却是吃套了。想再一次重复第一次盈利的体验,你会发现是很难很难的。是不是这样?

如果有心,你会发现,第一次靠直觉盈利的感觉,是很难重复和复制的。而且,你还会发现,后来的所谓“感觉”,一定程度上,是受了第一次感觉的迷惑和纠缠,并非第一次那种真切的感觉。而这也是后来失败的原因。请记住这两次成功和失败的感觉,我们讲禅宗公案。

在上一篇禅宗公案之五,我们分享了百丈怀海禅师和沩山灵佑禅师炉中拨火的公案。其实这个公案没有结束,因为第二天还有故事,下面是完整版:

百丈禅师问:“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禅师即拨火炉,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不信,于是亲自起来,拿火箸深拨火炉,发现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钳起来,举给灵祐禅师看,说道:“汝道无这个!”

灵祐禅师言下大悟,当即礼谢百丈禅师,并陈述自己刚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禅师道:“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第二天,灵祐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劳动。百丈禅师问:“将得火来么?”

百祐禅师道:“将得来。”

百丈禅师问:“在甚处?”

灵祐禅师于是拈起一枝柴,吹了两吹,便递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道:“如虫御木。”

上述就是公案的完整版。至此,随着百丈怀海禅师一句“如虫御木”的称赞,可以说,沩山灵佑禅师彻底大彻大悟了,所以百丈禅师很快就让他去大沩山大开法席,开宗立派,成为沩仰宗祖师。史称沩山灵佑。

为什么?灵佑在第一天拨火之后的顿悟,就像百丈禅师讲的,“如迷忽悟,如忘忽忆。”还需要“善自护持”才能真正彻底顿悟。怎么“善自护持”呢?百丈禅师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是根本原则。

也就是说,不执著于悟了的境界,也不纠缠,被所谓“悟到”的东西束缚。更不要时时刻刻用所谓“悟了”的心境去攀缘万物。那就掉进了另一个陷阱。因为,既然知道了诸法本自具足,不从他得,那么任何求驰都会有偏差,即便悟了也不行。《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后面的故事就非常有趣了,第二天和师傅下地干活,百丈问,带火了吗?灵佑说带了。百丈又问,火在哪里?灵佑随手在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吹了两吹,递给了师傅。

妙啊!故事里,师徒俩完全是自然地重温了昨天的功课,但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排练和企图。一点也没有主动去攀援,纠结昨天。(文字不重要,要看文字后面师徒的境界。)百丈怀海,是创造农禅,提倡僧人自食其力的祖师。他有一句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下地干活天经地义,在地头,他问带没带火也是天经地义。文字表面上是考察徒弟,但实际上自然而然,毫无挂碍,而灵佑也是一样,完全发乎本能,捡起树枝,吹了两吹。注意!是吹了两吹!不是一下,也不是三下。就只吹了两吹。也是发乎天然,毫无挂碍的把昨天的拨火,和今天的带火联系起来了。这同样不是故意凑趣攀援,而是就那么出乎本自具足的真心。自然无碍。这则公案,可以说是最具禅味的公案。

所以百丈禅师才赞道:“如虫御木”。

其实,完整的句子是,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意思是说,虫子在树干上咬噬树木,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形成了好看的花纹,或者文字。虫子认识花纹或者文字吗?不认识。他只知道咬嘛。而且咬完了,虫子也不会去留恋,纠结,得意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美妙作品。就是这样的境界。悟了同未悟,我只是条虫子,即便“偶尔成文”我还是我。花纹与我无干。

藏传佛教里的坛城沙画(彩粉曼陀罗),异曲同工。僧侣们花费数月乃至数年,建造出了美奂美仑的彩色坛城沙画,然后毫不犹豫的扫掉。因为创作坛城沙画的过程,就是以真心供养。确切的说,是这颗真心供养的心,自然而然的创造了这个坛城。那么供养结束,“作品”并不值得留恋,珍惜或者纠缠。他只是我在真心供养时“偶尔成文”的东西。一样的道理。这同样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僧侣们不是在做坛城,而是在做供养。也正因为真心地供养,坛城才每每如新,每次都是唯一的,无与伦比的。

虽然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但大禅师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令人忍俊不禁。

大梅法常禅师,以“即心是佛”从马祖处悟道,后来马祖派人试探他说“非心非佛”,他还是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但后来有一次,有个僧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回答,西来无意。结果被盐官齐安禅师听说了,就说:一个棺材,两个死汉。讥讽两个人都被“西来意”这个棺材困住了。大梅法常只能干瞪眼,没法反驳。谁让自己一时疏忽,纠结,挂碍了呢?本自具足,一切无染,法出即灭,法无常法,只有真心。

从禅法,从求道是这样的,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艺术的真正价值,就是用艺术家的手法,去探索那个本源的境界,那个发乎天然的境界,无限去接近那个“偶尔成文”神韵。我们以书法举例。

书法家们经常临摹的碑帖,很多是石刻,竹简和青铜器,龟甲上文字。他们认为,这些文字天然带有一些古朴,雄浑,激越,壮观,婉约等等的神韵。他们要追求这个境界。

可是,这些神韵是怎么来的呢?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你看,无论是石刻,竹简,青铜鼎还是龟甲文字,都是当初写好以后,再刻上去的。而事实上,受限于古代的工具和技术,在竹简,龟甲上的刀刻,一定会和写上去的字迹有微小的偏差,加上深埋地下,发掘出来,物件本身也会有细微的变形,其上的文字就会形成不一样的韵味。

石刻和青铜鼎的铭文,更是如此,石刻是有石匠凿上去的,青铜鼎是铸造。无论是石刻还是铸造,形成的文字,和原本的书写文字,一定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当年的书法家本身当然是有水平的,但是,自然条件,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在这些石刻,鼎文,竹简,龟甲上的蚀刻,同样是形成书法神韵的重要因素。而这些神韵,恰恰是书法家们梦寐以求追寻的东西。

呵呵,有意思吧?这些神韵是借助天然形成的,每一块石碑,每一尊青铜鼎,因为不同的环境,当时的匠人手艺,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的不同形成的“神韵”,却是书法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艺术追求有意义吗?非常有意义。只有艺术,才能唤醒人类对宇宙自然界那种原始,本能的敏感和共鸣。电脑技术是不行的。我在打这篇文章的时候,每一个字,每一个字体,和千千万万的人打字时的字体是一模一样的标准化的东西。他有神韵吗?没有。神韵是从哪里来的呢?从造化中来啊。

其实不止书法,其它艺术一样是这样的路径。就是最求人类最本能的和宇宙之间的联系和共鸣。这个追求的终极,其实就是人类的初心。

乔布斯说的Stayfoolish,Stayhungry其实也深得悟了同未悟的境界。Justdoit。这句话,真正理解的人也不多。

Justdoit,不是不在乎成果,也不是不要结果,更不是不顾后果。他的意思和乔布斯说的一样,不要被结果束缚。

投资有区别吗?一样没有。你只有做到无碍无染无别,才能真正做到长线投资。否则,那是不可能的。(此处略去两千字)。

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yy/5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