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应为杨救贫门人的真伪之探
杨筠松,(年4月20日·年3月12日),名益,字叔茂,号玄赤,世称救贫仙人,唐朝风水堪舆大师,窦州(今信宣市镇隆镇八坊村)人,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广明中(年),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远离长安,断发入昆仑山,后回归民间,钻研堪舆,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黄妙应,唐朝时期风水堪舆大师。福建堪舆祖师。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盘、慧日,泉州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间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其二十三岁,谒万岁塔,礼谭空禅师为师。年将五十,得法于福州西禅寺长庆大安禅师会下。唐昭宗乾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示寂于国欢延福院;世寿七十九。世称妙应禅师。
黄妙应是福建堪舆始祖,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他在禅界的影响。他所著《博山篇》(也称《博山经》)至今对堪舆爱好者影响甚大,成为堪舆学的必读书籍。
托名杨公所写的“都天宝照经”,直言杨公传授妙应风水术。受其影响,网上诸多文章说他的堪舆之术,深得江西形法派杨筠松的真传。果真是如此吗?
首先,黄妙应比杨筠松大14岁,杨筠松于公元年离开朝庭,已经46岁了,还断发入昆仑山,辗转才到赣州。其时黄妙应已年逾花甲,或近古稀之年。得大安禅师心法10多年,住持囊山寺弘法,为禅界一方宗主,若再以佛门禅师身份拜在风水先生杨筠松门下,实是匪夷所思。
其次,黄妙应作为堪舆大师,早在杨筠松离朝之前,已经名满七闽大地。(七闽之地,包括今天福建全境与广东潮、梅二州,以及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属于闽越七个部落所居之地。)因此,将黄妙应称为杨筠松的弟子,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黄妙应因家学渊源,以及福建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道家堪舆之学具有深厚造谐,后又得道证悟,具天眼通,能见人之所未见,对“龙、穴、砂、水、向”一目了然。于是,黄妙应集汉代以来流传于闽的堪舆之学于大成,撰写了《博山经》,创立了“形法与气理派”,成为福建堪舆始祖。
黄妙应的堪舆之学随着他的弘法传道踪迹,由莆田向南传入泉州、漳州,进入广东,在福建与广东沿海一带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福建许多家族在唐末迁徙过程中,黄妙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莆田本地除了迁居乌石山的九大姓外,还有仙游罗峰傅氏;在漳州,则流传着黄妙应为林、宋、杨、李“四乔木”家族相地迁居,其家谱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介绍。
如为唐朝林永及侧室选择三个墓地,拯救了这一支林氏微脉。黄妙应在乌石山及附近为林永等寻找了三块墓地。一块用于葬林永,称为“莲叶深珠形”;一块用于葬柳氏,称为“螃蟹饮泉形”;还有一块留与王氏称为“观音坐莲形”。(即林婆墓、族谱喝形:金盏银台)林氏这三穴墓地修筑后,果然荫及子孙,不仅人丁昌盛,科举之兴更是不可思议,几乎每科揭榜总有莆田林氏的子孙,闽人称之为“无林不开榜”。明代著名的堪舆学家徐继善、徐继述兄弟亲自到现场考证这三个墓地,其中:林婆墓做为典型教学案例。
再如:公元年,黄妙应为傅氏入闽始祖傅实寻找的阳宅,选择傅氏祖坟。成为了傅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守护神。妙应禅师给傅氏的谶语:“汝居吾穴,衣冠不绝;我居汝室,干戈永息。”谶语中充分流露出黄妙应对堪舆风水的把握和自信。
人子须知考证的傅氏祖地:来龙甚远,地结平冈,周环皆石盘也。盘中小石旋转,穴安中央,以小石为坐为朝为龙虎,巧石巧穴。南安傅氏名墓,在泉州府西北七里,仙师黄妙应下,人丁科第,自宋至今四五百年旺盛。傅公夏器登嘉靖庚戌进士,富贵未艾。按:傅氏美地尤多,此仙迹也。
再次,据陈进国先生研究的《简论风水形法派在福建的传承和发展》文章考证,杨筠松未见史传,应为江西形法派的托名人物。清丁芮朴亦曰:“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与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头;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接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
第四,都天宝照经篇中,屡自称为杨公,又称其门人妙应为黄公,又直言其心性拙,着之于书,岂杨公当日,即以杨公自称尊大,又于心性拙之门人,尊称之曰黄公乎?则其书即非杨公所著,亦非黄公所著,或其门人托名杨公,或被后人篡改。文多晦涩,语多隐谜,又云:杨公宝照真秘诀,父子虽亲不肯说,此术家卖术气象也,传书不传诀,书将何用乎?夫天地以好生为德,圣贤以济世为心,杨公当日,即群奉以救贫之名,一片婆心,其著书立说,惟恐人不知不晓,断不至自秘自私,如此也,试观其疑龙经、撼龙经,学问深,阅历足,笔墨高,古的是唐音,有那一句自私自秘,有那一处自称自己为杨公,此不可不辨。
第五,莆田市涵江区志“人物传”载:“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这么赫赫有名的人物,怎么可能在传世之经书中直言其心性拙呢?
第六,明清、尤其清朝以后,闽中派后继乏人,高人流入民间,影响力不断下降;堪舆界托名仙师,改经篡文盛行。托名杨筠松的江西形法派,则从闽西、闽北流入福建,与以黄妙应的闽中“形法与气理派”交融相会。江西形法派在东南沿海不断扩大影响,后来居上,成为福建堪舆学派主流。江西形法派占据主流地位后,以讹传讹,在传承上反成了“别子为宗”,福建堪舆之学的始祖黄妙应倒成了江西派的传承人。
清代以后,这种讹传进一步形象化,在泉州一带甚至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黄妙应乃江西赣州人氏,自幼双目失明,终日与一家龟为伴,后来此龟托梦,让妙应用龟泪涂抹双眼;妙应只用龟泪抹了右眼,便得天眼通,眼力能够穿透地层,看清山势龙脉,为人寻龙点穴十分灵验,从此赣派风水名闻天下;黄妙应为了报答神龟,闽中所有大墓均在外观上造成龟形了,称为“龟甲墓”。
以龟为寿、以龟为灵的龟崇拜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龟卜文感化,根本不是唐人之创举。龟崇拜文化,至少在东晋时代,随着中原士族的迁徙,传入闽中。流传于清朝的这则传说,将黄妙应籍贯从莆田变成为赣州,由一代高僧讹成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失业青年。可见谣传造化力量之大。
综上所述,所谓黄妙应为杨筠松的门人,是不可能的,显然属后人伪造,不足为信。本人探讨其真伪性,只是帮助广大风水堪舆爱好者,进一步厘清、甄别古代诸多堪舆经文的真假、份量和作用,正本清源。不致于迷失方向。在此,毫无贬低杨救贫仙师之意。
南山
年5月7日于福建
往期回顾
论八煞八曜水
刘伯温的地理真诀,风水学的至宝,受益不浅!
最招霉运的四种生活习惯,千万别沾!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并非出自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结缘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yy/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