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药用 > 正文 > 正文

推荐伤寒论新解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9 17:25:41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20423.html
//《伤寒论新解》//《伤寒杂病论》与东汉瘟疫编写说明

一、《伤寒论》条文,参考刘渡舟校注的明代赵开美《伤寒论》,但未录入辨脉法篇、平脉法篇、伤寒例篇、痉湿暍脉证篇、辨不可发汗篇、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辨发汗后脉证并治篇、辨不可吐篇、可吐篇、辨不可下篇、可下病脉证并治篇、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篇及林亿校注按语,并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条文,依次编号,共计条。

二、本书依据自己的理解,调整了部分条文次序,故本书条文序号,显得跳跃而不连续。

三、本书条文,还逐一比对了《古本康平伤寒论》,并作相应说明。因《古本康平伤寒论》是按竖行书写,故我将其顶格起文的条文,命名为“顶格文”;退一字格起文的条文,命名为“退1格文”;退两字格起文的条文,命名为“退2格文”;条文旁标注的文字,命名为“旁注文”;条文中间标识为插入的文字,命名为“插注文”。

四、条文方药用法中,原“右×味”,均按现代行文特点,统一改写“上×味”。

书中方药用量的度量衡,皆以其所在时代的度量衡为标准,而非现代剂量标准,临床需结合当今实际应用。

1前言

东汉末年问世的《伤寒杂病论》,可谓一生命运坎坷。一面世就遭遇战乱纷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一先天不足,造成它在当时未得以广泛流传,而是散落秘藏于仲景弟子及江南诸师之中,于是相隔不久的西晋太医令王叔和亦无缘得睹其原貌全貌。其后全力搜集散乱、遗存的仲景医书,加以整理,并置于其著作《脉经》卷7、8、9中而传于世。经当代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依据王肯堂所言考证,王叔和曾前后三次整理《伤寒杂病论》,并于第二次时按“三阴三阳”模式整理。奈何其后的南北朝,更是烽火连天,朝代更迭不已,以致于到了隋朝,竟连王叔和整理的、半吊子出身的《伤寒杂病论》,名医孙思邈亦无以得见,直至其晚年初唐时期,才得见《辨伤寒》,欣喜若狂而收录于《千金翼方》。传至宋代,《伤寒论》又复部分散佚,故北宋校正医书局在朝廷要求下,臣孙奇、林忆等再次担起重新整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的艰任。可到了明代,就连这可怜的宋版《伤寒论》,亦几乎不得见。今人所见的版本,实为明代收藏家赵开美依据宋代小字本版的《伤寒论》,重刻编辑而成。仲景医书正是由于这样多灾多难和反复经后人整理、编辑、注解,甚至依据自己的理解,挪移条文次序等,大大失去其原貌。加之竹简的脱简、虫蛀和错刻等因素及后人对条文理解的牵强附会、曲解,其真实学术思想,因被遮闭而未得到充分认识并流传,实乃中医传承的不幸和重大损失。所幸相传是日本遣唐使手抄例属于唐代后期的《古本康平伤寒论》,于20世纪90年代复传回我国,才得以所见较接近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版本,实乃不幸中万幸。而今天我重注伤寒论,所参照的正是明代赵开美和《古本康平伤寒论》两个版本,但未录入被大家认为可能是后人辑入的辨脉法篇、平脉法篇、伤寒例篇、痉湿暍脉证篇、辨不可发汗脉证并治篇、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辨发汗后脉证并治篇、辨不可吐篇、辨可吐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篇、可下病脉证并治篇及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篇。

相传千余年的《伤寒杂病论》,因其显著的疗效而被奉为中医的经典。历代的中医名家、大家更是研究伤寒论的好手,故《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上述所说的诸多原因,经典却或许从未被真正读懂过,大部分人可能只窥得其冰山一角或得到一定的临床启发而已,远未得到其真实的学术思想。经验、真知、困惑和谬误并存,是当前的中医经典学习及临床应用现状。早期,我由于无法窥见经典真知,亦未得到学校老师的解惑,所以从大学时代就播下了恐惧经典的种子,以致于长时间不愿再碰经典。中医人读不懂中医经典,这是何其可悲之事。我能否扯下此遮羞布?同行好友谢福贤,苦读十年伤寒论并娴熟运用,深深地刺激着我。人生当有担当,作为中医人,理应对中医的发展责无旁贷,为人类健康贡献绵力,从而不枉此生!于是,有了本书的诞生。愿本书的出现,能让中医人从此从故纸堆里解放出来,与现代医学、科学紧紧相拥,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是我注书的最大目的和初心。

伤寒论,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其实,它通篇大部分是记录着师傅教徒弟:如何辨识病、疾病的病因分类;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兼夹症、特殊表现及发病机理;疾病的一般传变、特殊传变、误治后变化规律及其相应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疾病的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等。它分明就是实打实的古代中医外感诊断治疗学。其诊断治疗模式是:病因+病位+病性+体质;注重病位、病因与病性的诊断,不重视脏腑辨证(与《金匮要略》明显不同),这是其特点与特色,有执简驭繁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其建立的诊断治疗模式中,六纲辨证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后世杜撰的六经辨证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影响并误导了无数的中医,陷中医思想于泥潭之中而无法自拔。

我重新整理《伤寒论》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七方面:一、有力地论述了《伤寒论》是古代中医外感诊断治疗学。其诊断治疗模式是:病因+病位+病性+体质,且以六纲辨证为主。二、认识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

外感疾病的特殊传变规律是:合病、并病或直中。分①表、半表半里合病或并病;②表、里合病或并病;③半表半里、里合病或并病;④表、半表半里、里三合病或并病;⑤直中里病等五种情形。三、伤寒论是否有提纲论?到底什么是合病、并病和过经?为什么太阳病篇中会有少阳病、阳明病和少阴病?阳明病篇为什么会有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和少阴病?为什么少阴病篇中会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和厥阴病?怎样理解胃家实?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吗?热入血室到底属何病?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吗?何为厥阴病?怎样理解麻黄升麻汤?针对这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合理的解答。四、重新编排了伤寒论部分条文的次序,并将少阳病篇全部提至阳明病篇前;将太阳病下篇,原本可能属于太阳病中篇的条文重新回归;将厥阴病篇,原本可能属于少阴病篇的条文重新回归,使全书条文显得更合理、更具逻辑性,亦使得仲景的学术思想得以全面、科学的呈现。五、将温病按伤寒论的诊断模式、疾病传变规律,进行全面编辑,让寒、温统一论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少了中医诊断模式多样化、不太切合临床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医诊断治疗的可重复性。六、全书坚持用伤寒论原文去论证,以己证己,除用药部分借用他书论述外,皆无以他论己。不迷信权威,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七、提出“五脏六腑皆有表证,非独肺卫也”的观点。

远古时代,科技落后,不可能拥有现代先进设备、精细解剖、明确的病因病理学检测及身体物理检查手段。但远古的智者,却懂得通过观察大自然,知道有哪些气候分类、各自特点、变化规律、致病特点及机体对自然气候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反应,建立六淫、身体病理产物(湿、痰饮、瘀、虫、毒)等分类式病因学;不必像现代医学一样,高度依赖科技手段去作微观精细的病因病理学检测与诊断,而是归类地、执简驭繁地形成中医特色病因诊断。没有现代精细解剖及检查设备定病位,古代智者却巧妙地运用表里病位概念+寒热虚实定性诊断,来诊治所有的疾病。就这样,一个科学而又有特色的“病因+病位+病性+体质”外感中医诊断治疗模式被创建起来,天人相应的思想与智慧亦一同被建立。这是古人何等的智慧啊!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真诚地感谢我的爱人、医院各级领导,特别是潇湘文化的罗总经理,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与大力支持,我难以达此心愿,出版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2目录

前言

伤寒杂病论(原序)

试论仲景医书《伤寒论》的架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伤寒论证治总览图表

寒温统一温病证治

后记

参考文献

3样章

寒温统一

目前,中医诊断学有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辨证系统过多且繁杂,缺乏精确的诊断标准,临床实践的重复性差,给广大中医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和迷茫,给中医传承亦带来不少困难。我在充分理解和总结《伤寒论》诊断治疗模式及其疾病传变规律后,现尝试将其诊断模式运用于温病的诊断治疗中,祈求寒温诊断模式统一,减少过多的诊断方式,但愿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温病证治

一、表证

(一)表证

1.风热袭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苦桔梗二钱生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王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2.暑湿袭表证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重胀,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或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

西香薷一钱全青蒿一钱五分滑石四钱浙茯苓三钱通草一钱苦杏仁一钱五分鲜荷叶边一角鲜冬瓜皮一两淡竹叶三十片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二钱金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取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3.燥邪袭表证

发热,微恶风,少汗,咳嗽少痰,咳甚则声音嘶哑,咽干鼻燥,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欠润,右寸脉数大。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子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4.疫毒袭表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突起肌肤红疹,发无定处,以头面四肢为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

银翘散加减,可酌加适量大青叶、生地黄、赤芍等。

(二)表、半表半里合病或并病

发热,微恶风寒,或寒热往来,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呕吐,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浮弦数。

辛凉解表,和解泄热。

银翘散或桑菊饮合小柴胡汤《伤寒论》化裁。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表里同病

1.热邪入里,表证未罢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若痰热内壅伤肺,则可合用小陷胸汤加减,以泄热化痰。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表寒里热

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大便干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弦数。

解表散邪,清热泻里。

麻黄汤《伤寒论》合白虎汤《伤寒论》,或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或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白虎汤《伤寒论》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炒)大黄(酒蒸)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后下)各五钱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

白僵蚕(酒炒)三钱全蝉蜕十二枚广姜黄七分防风一钱薄荷叶一钱荆芥穗当归各一钱白芍一钱黄连一钱连翘(去心)一钱栀子一钱黄芩二钱桔梗二钱石膏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一钱大黄(酒浸)二钱芒硝二钱

水煎去滓,冲芒硝,入蜜三匙,黄酒半酒杯,和匀冷服。

3.疫毒入里而表未解

发热微恶风,无汗或少汗头痛身痛,颜面潮红,疹色鲜红或深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透表解肌,清热解毒化湿。

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4.表里俱热证

发热,微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大汗出,烦渴,舌红苔黄,脉浮洪或滑数。

透邪解表,清泄里热。

银翘散或桑菊饮合白虎汤化裁。

5.表里俱热实证

潮热,便秘,咳嗽声亢,痰黄稠,喘促不安,汗大出,渴喜冷饮,咽痛,苔黄腻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合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川大黄(生)四钱广姜黄(去皮)三分

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两厘五毫,用冷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两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两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6.湿热弥漫表里(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膩,脉濡缓。

芳香化湿,表里双解。

藿朴夏苓汤《医原》或三仁汤《温病条辨》。

藿朴夏苓汤《医原》(湿重于热)

藿香二钱姜半夏一钱半赤苓三钱杏仁三钱生苡仁四钱白蔻仁六分猪苓钱半淡豆豉三钱泽泻一钱半厚朴一钱

三仁汤《温病条辨》(湿热并重)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7.暑湿弥漫表里(热重于湿)

身热面赤,耳聋,头晕头重,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宣表泄热利湿。

三石汤《温病条辨》。

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炒)二钱银花三钱(露更妙)金汁(冲)一酒杯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二服。

8.表里俱热,热入血室证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苔白黄而干燥,脉象浮弦数。

透邪清热凉血。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或化斑汤《温病条辨》。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角二钱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加减:上方加适量的薄荷叶、青蒿。)

9.燥邪袭表,里有虚热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滋阴清热,搜邪透表。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白薇、玉竹。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4后记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肆虐,并造成全国八万多人感染。笔者于2月参与我市五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的中医救治,其中两例是重症,三例是危重症;危重症的中,医救治中全程使用伤寒论方剂,并取得四例痊愈、一例危重症曾好转的成绩。为避免与论文重复,现简明扼要地将三例危重症治疗总结于下。

病例一:男性,40岁,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于年2月18日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入院前9天开始出现咳嗽,相继两天后出现发热(38.0℃),头痛及四肢肌肉酸痛不适。因有湖北地区旅行史,外院查胸片示右上肺炎,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医院并予抗病毒、细菌感染及增强免疫力等治疗,病情无好转,出现氧合指数低等情况而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转入监护室后,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处理,余治疗同前,并予肠内营养等支持治疗。床边胸片示:双肺中下野见斑片、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病灶较前扩大,双肺门影增大;纤支镜下见各级支气管粘膜稍红肿,支气管内见粉红色泡沫痰;C反应蛋白增高,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纤维蛋白原定量、D-D二聚体定量明显增高。我于2月22日参与其中医救治。刻诊: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药物镇静状态,午后低热(37.8℃),间有咳嗽,吸出黄粘痰,大便二天一次,稍硬,舌淡红,苔黄腻干,脉滑。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高血压病。辨证:痰热瘀(疫)毒闭肺。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平胃散加减:炙麻黄10,杏仁10g,石膏25g,羌活10g,藿香10g,葶苈子10g,苍术18g,陈皮8g,厚朴10g,生黄芪15g,黄芩20g,大枣5枚;三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mL。四天后拔除气管插管,予高通量氧疗。喜诉服中药后,身体明显感觉舒服。目前仅偶有咳嗽,咯少许黄白粘痰及咽干咽痛不适,无发热,大便稍硬,舌淡红,苔黄腻干,脉滑。二诊:炙麻黄10g,杏仁15g,石膏20g,苍术18g,陈皮8g,厚朴10g,黄芩20g,柴胡15g,泽泻15g,法半夏15g,桑白皮15g,鱼腥草后下20g,甘草5g,三剂,日一剂,日服两次,每次mL。2月29日,患者改用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无发热、胸闷、气促,偶有咳嗽;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明显啰音。病情明显好转,转出我院重症医学科,后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于3月6日出院并隔离观察。

病例二:女,69岁,患高血压病20余年,于年2月5日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湖北老家探亲返回东莞后,于10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咯痰不适;接着2天后出现发热,门诊肺部CT提示右中肺炎,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遂立即收治入院。入院后予抗病毒、细菌感染及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后仍反复午后发热(38.2℃上下波动),间有胸闷、气促发作,大便硬,两至三天一次,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性啰音。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较前增多,血氧饱和度下降,出现呼吸困难,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入住重症医学科后,病情持续加重,出现意识欠清,烦躁,对光反应迟钝,期间还两度出现短暂休克,肺部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纤支镜下见各级支气管粘膜红肿严重伴多发糜烂病灶,支气管内大量白色水样泡沫痰及少许血性痰;C反应蛋白增高,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纤维蛋白原定量、D-D二聚体定量明显增高。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急性呼吸衰竭、高血压病。辨证:痰热瘀(疫)毒闭肺,热闭证。患者意识欠清18天后,我参与其中医救治,于2月23日予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合黛蛤散加减:柴胡25g,黄芩20g,法半夏20g,红参20g,黄连10g,瓜蒌皮15g,葶苈子20g,大青叶15g,茯苓10g,甘草5g,蛤壳20g,大枣5枚,二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2月25日二诊: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20g,红参20g,葶苈子20g,大青叶15g,茯苓10g,甘草15g,败酱草30g,桂枝10g,大黄后下5g,芒硝冲服10g,桃仁15g,大枣5枚;二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2月27日,患者神志转清醒,继续以上方加减治疗。3月3日,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高通量氧疗。3月12日,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痰细菌、真菌培养回报示阴性,转出重症医学科入隔离区观察,处予猪苓汤加益气养阴之品继续治疗,等待出院。

病例三:男,74岁,有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多年,于年2月4日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于6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咯白粘痰,伴活动后气促;患者有春节前武汉探亲史,胸部CT示双下肺片状密度增高影,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于2月2医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入院后予抗病毒、细菌感染及增强免疫力等治疗,2天后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故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转入后第二天,病情急剧加重,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治疗,2月8日,患者开始出现意识欠清,烦躁;支纤镜下见气管插管可见附壁痰痂,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部分有糜烂,各气管、支气管可见大量黄色水样痰;床边胸片:双肺纹理局部模糊,双肺内可见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肺门影模糊;C反应蛋白增高,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纤维蛋白原定量、D-D二聚体定量明显增高。其后还两度出现短暂休克,并发现肺部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合并支气管、消化道及膀胱出血。此后病情一路加重,出现少尿、呼吸衰竭等,于2月15日加用人工膜肺、肾脏替代等治疗。我于2月24日(患者意识欠清16天后)开始介入中医治疗。刻诊:患者意识欠清,药物镇静状态,少量升压药静脉维持,呼吸衰竭(呼吸机及人工膜肺支持),轻度贫血貎,支纤镜下气管红肿糜烂出血,痰黄粘,午后低热(38.0℃左右),血尿,少尿,皮肤干燥皱瘪,大便两天一次,稍硬或粘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辨证:痰热瘀(疫)毒闭肺,热入血室,热闭证。予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15g,红参20g,大青叶15g,甘草5g,桂枝5g,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桃仁15g,蛤壳先煎20g,仙鹤草15g,北杏15g,厚朴10g;二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2月26日二诊: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15g,太子参20g,大青叶15g,甘草5g,桂枝5g,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桃仁15g,葶苈子15g,茯苓15g,苍术15g,赤芍20g,生地15g;二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2月28日三诊: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15g,太子参20g,甘草15g,茯苓15g,苍术15g,生地15g,猪苓10g,阿胶烊服18g,苇根20g,泽泻10g,败酱草20g;三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3月1日,患者仍未清醒,但床边胸片示:双肺弥漫性多发性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部分融合或小网格状改变,双上肺野病变较前稍吸收,双侧肺门影显示模糊;血尿尿色较前明显转淡,血肌酐水平下降;目前病情轻度好转,伴间有肢体轻微颤动现象,中医考虑病久有热极伤阴动风之兆,故予猪苓汤、千金苇茎汤、升降散合大定风珠汤加减:太子参20g,甘草15g,茯苓15g,苍术15g,生地20g,猪苓20g,阿胶烊服18g,苇根20g,泽泻15g,姜黄10g,蝉衣8g,僵蚕10g,大黄5g,芙蓉叶20g,天冬20g,生牡蛎先煎20g,龟甲先煎20g,郁金15g;二剂,日一剂,日胃管鼻饲两次,每次约mL。因处方中有阿胶,造成患者大便色黑,影响监护室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虽大便潜血阴性),于3月3日起停用中药并继续抢救治疗。

在以上三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救治中,我全程使用伤寒论著名方剂,并取得理想成绩,既在一定程度上临床检验了研究《伤寒论》的成果,也验证了我认为疫病传变属伤寒论特殊传变范畴的观点,并充分体现了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生命力、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学习和研究经典,远未过时,传承中医,发扬传统文化乃是我们中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扫描长按购买《伤寒论新解》▼往期精彩回顾▼《伤寒杂病论》与东汉瘟疫

瘟疫与古代帝国灭亡

古人如何应对瘟疫

现代如何防控瘟疫

《伤寒杂病论》的社会影响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yy/5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