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性能 > 正文 > 正文

西游记第十九回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7 17:21:16

西游记第十九回

宝林寺鬼王托梦乌鸡国故主还阳

师徒过了平顶山,继续西行。这一日,他们来到了乌鸡国的宝林寺,见天色已晚,就在这里歇下了。夜晚,行者等三人都已经睡去。三藏一人独坐禅堂,在灯下念诵经文。三更时分,门外刮了一阵狂风。莫名的一阵狂风,为故事制造悬疑气氛风声过后,三藏听到禅堂外有人隐隐约约地叫了一声:师父!他抬头观看,只见门外站着一人,浑身上下水淋淋的,眼中垂泪,口中不住地呼唤。

那人道:“师父莫怕,我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那屈死的乌鸡国的国王。

三藏定睛细看,只见他头戴一顶冲天冠,腰束一条碧玉带,身穿赭黄袍,足踏无忧履,手执一柄白玉圭,古代皇室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必用礼器。

三藏便问:陛下,为何半夜逃生至此?那人才哭诉道:师父啊,在离此正西只有四十里远近有座城池,叫乌鸡国,我原是那里的国王。五年前,国中遭遇大旱,百姓大都饥饿而死。正在危急之时,忽然从终南山来了一个全真道士,他用法力

降下滂沱大雨,救了我那里的百姓。我见他行此大义,就与他结拜为兄弟。有一日,我与他携手同游御花园。谁知来到八角琉璃井边时,他陡起凶心,把我推下井内,还用石板盖住井口,拥上泥土,移来一株芭蕉栽在上面。可怜我在这井中,已经屈死三年了!

三藏问道:陛下,你既然死去三年,那文武百官和三宫后妃为何不寻你?那人道:师父啊,那全真自从害了我,当时就在花园内变做我的模样。现今,他占了我的江山国土。

我那两班文武,三宫六院,都属了他。师父啊,我听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叫齐天大圣,极能降魔除怪。所以,我才来诚心拜请,求师父替我报仇!”说完,那人递上手中的白玉圭,又道:那全真自从变成我的模样,只是少了这件宝贝。

明日,我那太子出城打猎,他若见到此物,定会为我报仇。我再去那皇宫内院,托梦给我那正宫皇后,好叫母子共知。说完,那人就不见了。

三藏正要举步相送,却猛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慌忙叫来三个徒弟,把梦中的情形告诉了他们。

行者开门一看,发现阶下果真放着一块白玉圭,说道:“这正是国王手中的宝贝。师父,既有此物,我想此事不假。明日太子出城,老孙把他引来,师父可依计行事。行者交代完,就一个筋斗跳在空中,四处察看,只见那西方果真有一座城池。此时,天光大亮,忽听一声炮响,东门开了,闪出三千人马,果真是打猎的队伍。

此处在情节上呼应前文,国王讲的话被一一应验,看来这不只是唐僧的一个梦境,又见中军营里有一个小将军,行者在空中暗喜道:不须说,那个就是太子了。等我戏他一戏。

好个大圣,按落云头,摇身一变,变成-只白兔,只在那太子的马前乱跑。太子看见了,只一箭正中白兔。原来这是行者故意教他射中的,其实行者手疾眼快,早就一把接住了箭头,所以并未伤到,只管快步奔向宝林寺。太子见射中了白免,独自催马来赶。

不多时,大圣将太子哄到了宝林寺的山门之下。行者现了本相,只把一支箭插在门槛上。他跑进正殿,对三藏道:师父,太子来了!说完,他就变成一个二寸长短的小和尚,钻进预先准备好的红匣内。

那太子赶到山门前,找不到白兔,却只见门槛上插了一支雕翎箭,不由得大惊失色道:“怪哉!我分明射中了白兔,怎么箭会捕在门槛上!他拔箭,走进山门。那保驾的将官和三千人马也赶上来。

众僧见太子驾到,都来叩头迎接,把太子请到正殿。

太子正要观瞻佛像,忽见大殿正中坐着一个和尚,便大怒道:“这个和尚实在无礼!本太子驾临,你不远接,也该起身,怎么还敢坐着不动?

国王的讲述分外真切,令人不由不信,但唐僧的突然转醒令事情发生了转折。有关国王的故事只是一个梦境吗?作者将这一悬念抛给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孙悟空先变成兔子引太子进入寺庙,又变成小和尚等待太子,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多次运用自己的本领变化身形。体现了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同时,这样的情节安排令故事生动有趣,读来津津有味。

太子吩咐左右:给我拿下来!只见两边校尉一齐下手,就要捉拿唐僧。行者早给师父施了法术,众军士众将士不能靠近三藏半步,感觉面前有墙壁挡住,无法靠近,都惊讶不已。那太子又道:你是哪里来的和尚,为何使妖法欺我!

三藏道:贫僧来自东土大唐,乃是到雷音寺拜佛求经进宝的和尚,并不会什么妖法。太子又问:你那东土有什么宝贝,快说来我听。三藏道:我的红匣内有件宝贝,叫作立帝货,能知一千五百年间过去未来之事。太子惊道:快拿来,让我看看。

三藏打开匣盖,行者就跳了出来,在桌子上扭呀扭地乱走。太子道:这么小的人,能知道什么事?

行者听太子嫌自己小,就把腰伸了伸,顿时长高了三尺四寸。太子惊讶不已,问道:立帝货,这老和尚说你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你是拿龟甲,蓍草等物来卜算吗?

行者道:我什么都不用,只凭这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尽世间的万事。接着,行者让太子斥退众军士,把那乌鸡国王给三藏托梦的事说了一遍。太子哪里肯信,行者又拿出玉圭作为物证。太子见了,大惊道:这不是我父王的宝贝吗?

行者又道:我说的话句句是实。你既然认得玉圭,怎么不替父亲报仇?如果你还是不信,就回去问问你的母后,只需一问,便知真假。太子便吩咐随从的将官在本地扎营,不得随意走动。

他独自回宫,悄悄问了母后,这才知道如今的父王与母后三年来的感情大不如前。娘娘还说道:儿啊,我昨夜梦见你父王了。他说自己被那道士推人井中,让你快去救他呢。太子连忙赶到宝林寺,请求行者救出父亲。

当夜一更时分,行者心中有事,便来到师父床前道:“老孙已想好计策了。你和沙僧只在这寺里歇息。待老孙和八戒先进人那乌鸡国,把那国王的尸首捞上来,带回寺中。明日进城,先不管什么倒换文牒,见了那妖怪,只管开打。他若有言语狡辩,就拿这国王的尸骨给他看,再教太子上来哭父亲,皇后出来认夫君,文武百官见君主。如此名正言顺,我老孙再和兄弟们动手拿妖。

从这段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孙悟空已减少了刚取经时的鲁莽行事的风格,而是在行动前先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唐僧:这一点既体现了孙悟空斗敌经验的成熟,又突出了师徒情谊。三藏听了,点头应允。

行者离开师父,来到八戒的床边,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扯醒。那呆子道:师兄别闹了,赶紧睡吧!明日还要走路哩!行者道:有一桩买卖,我和你一起去做吧八戒道:什么买卖行者说:太子告诉我,那妖精有件宝贝。我们不如先下手,现在

就进城把它偷来,岂不是好?等降了妖,这宝贝就归你了。

那呆子听了,满心欢喜。不多时,两人来到城中,找到御花园,搬开芭蕉树,掀开青石板,

果然见到一口琉璃井。行者道:八戒,宝贝就在那井里呢。你的水性比我好,你下去吧!你衣服,我使个手段帮你。

说完,他把金箍棒变长了七八丈,八戒就顺着行者的金箍棒滑到了井里。谁知,井中居然有个水晶宫。井龙王把八成迎到宫中,叫手下打来乌鸡国王的尸首,说这就是宝贝。八戒不肯驮死尸,就浮出水面,冲着井口喊道:“师兄你骗我,井里哪里有什么宝贝,只有一个死尸!

行者道:那个就是宝贝,还不驮上来八戒仍不想驮,行者就假装要用金箍棒打他。八戒害怕了,只得没好气地把尸首背出了水井。

二人回到宝林寺,三藏见国王面色如生,忙问行者是怎么回事。行者道:他的阳寿未尽,定是那井龙王施展了法力,用定颜珠定住了他的尸首。

三藏又道:“悟空,救人救到底,你就把他救活吧。

行者道:除非到了阴司,从阎王那里讨来他的灵魂,方可医活。这时,八戒心中正恼恨行者,想报复一下,就对师父道:师父啊,他原说不用到阴司,在阳世间就能医活,才见他的手段哩。他若在阳世间医不活,你就念那紧箍咒。行者道:师父,休听那呆子胡说!

三藏果真就要念紧箍咒。行者忙道:“师父,莫念!待我上那兜率宫,见了太上老君,向他求一粒九转还魂丹,救活这国王吧。行者驾着筋斗云到了兜率宫,见了太上老君说明来意。老君取过葫芦,倒出一粒金丹,递给行者道:就送你这一粒,医活那国王,算你的功德吧。

行者接了道:等我尝尝看,只怕是假的,你可别哄我。说完,他就往口里一丢,慌得那老君骂道:你这泼猴,若要咽下去,就真该死了!

行者笑道:看你那小家子样!谁吃你的哩!看,在这里不是?原来那猴子的颏下都有嗦袋,行者把那粒金丹含在嗉袋里了。

老君道:去吧,去吧!别再来纠缠了!大圣返回宝林寺,把丹药放进国王口中。国王气聚神归,不久就活了过来。他不停地磕头,叩谢唐僧师徒。

次日清晨,行者把国王打扮成行童的模样,一行五人来到乌鸡国的段前倒换关文。行者引着唐僧站在白玉阶前,见了假国王也不下跪行礼。

假国王坐在龙椅上,怒喝道:野和尚,你等见了朕为何不跪?行者笑道:我大唐本是天朝上邦,你们是下土边邦。我们这些大唐的钦差来了,你该拜我们才对!假国王听了,更加恼怒,喝令一声:拿下这个野和尚!

众武将一拥而上。行者使了个定身法,用手一指,喝道:“定!”那些武将就被定在原地。接着行者就把真假国王的故事当场对众臣说了个明白。妖怪见自己的底细被拆穿,颜面无存,便纵上云端,抽身而去。

行者解了殿上众武将的定身法,把真国王恢复了身份,这才纵起筋斗云去追妖怪。孙悟空不直接去追妖怪,而是先将殿内状况安排妥当,足见他的心思缜密之处。

行者很快就追上了妖怪,大声喝道:妖怪,你害人性命,来吃我一棒!”二人在云中展开厮杀。

没打几个回合,那妖怪自知打不过行者,就逃回宫中。他见唐僧在下面,就变成了唐僧的模样。

行者赶来正要打,这个唐僧道:徒弟别打,是我!

行者又要打另一个唐僧,那个唐僧也道:徒弟别打,是我!一时间,行者也真假难辨。这时,八戒出了个主意,道:师兄,你暂时忍受一下,让师父念一会儿紧箍咒,就知道真假了。

两个唐僧一起念起咒来。真唐僧当然会念,而假唐僧只会乱哼哼。八戒用手一指道:“这个乱哼哼的就是妖怪!”说完,行者举棒就打。

就在行者准备打死妖怪的时候,文殊菩萨赶来了。文殊菩萨拦住了行者,道:“且慢动手,我来帮你们捉妖。说完,他取出一面照妖镜,往妖怪身上照去。那妖怪打了个滚,立刻现出原形,原来他是文殊菩萨骑的青毛狮子。

行者问道:菩萨,你为何放任自己的坐骑下界为妖?菩萨道:大圣有所不知,他是奉佛旨下界的。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祖曾差我来度他归西。我变成个僧人,故意用言语相难,可他不识我是个好人,竟然把我捆了,扔进河里,浸了三日三夜。

佛祖知道后,就让青毛狮子来到乌鸡国,推那国王下井,浸了他三年,以报我三,水灾之恨。菩萨为泄私恨而惩罚国王,作者借此巧妙得道明了社会中公报私仇的怪象。

行者道:菩萨,你虽然报了什么私仇,但那妖怪在这里不知害了多少人啊!菩萨道:他不曾害人。自从他到了乌鸡国后,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行者道:话虽如此,但那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玷污了身体,破坏了纲常,那也叫不曾害人吗?菩萨道:玷污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行者道:“既然如此,你就把狮子收回去吧。菩萨坐在狮子的背上,踏着祥光回五台山去了。

行者三人回到了王宫,把文殊菩萨收服妖怪的事向众人说了一遍。此时,乌鸡国的文武百官都拜认了真国王。乌鸡国王大摆宴席来款待唐僧师徒。第二天,唐僧师徒辞别国王,西行而去。

本回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帮助乌鸡国国王赶走妖怪的故事,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精彩万分。从这个故事中,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成长中的孙悟空,他不再鲁莽行事,一意孤行,而是将自己的计谋告诉师父,得到肯定后再付诸实行;他不再对妖怪穷追猛打,而是运用计谋,巧妙地将妖怪收服;同时,他还在战斗中多方面考量,不单单把捉妖看成唯一目的。这样一个智慧而成熟的英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xn/117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