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炮制 > 正文 > 正文

骨刻书史浅谈甲骨文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26 16:14:30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首先,说到甲骨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觉着很古老好陌生。

其次,在今天这个以简体汉字为应用主流字体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书写阅读简体字,翻阅传统古籍能熟练无障碍的识读繁体字已是一件的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图形意味浓厚、信息含义丰富的甲骨文字呐?

图1甲骨残片

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早期形式,目前的单字数量约四千五百个,可被释读出的文字约有一千五百字。在这可被释读的一千五百个甲骨文字中,被认为准确释读字形字义的甲骨文有一千两百多个。

可见,甲骨文字可被释读破译工作的空间还很大,加之近些年陆续不断的考古资料的出土,破译古文字的字形字义是当务之急。

因为,在古文字的释读破译工作中,有些字形古今变动不大,比如大家熟知的山、水、日、月、人等。

但是,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并仅仅是是单线行进的。不仅有简化现象,有的时候也会出现繁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鼓文》中的“吾”、“原”字就是汉字繁化的例子。

图2先秦《石鼓文》中繁化的“吾”字图3先秦《石鼓文》中繁化的“原”字

因为在殷商晚期和周代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字中,吾和原字的写法已经接近后世小篆的写法了。

图4周代早期甲骨文“吾”字图5周代晚期《散氏盘》铭文中的“原”

熟悉中国书法流变史的朋友都知道,书法字形由篆到隶再到楷的发展的大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所以,从文字观来说如何认识汉字发展的动态情况对了解书法文字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给大家强烈推荐下面这本《殷商甲骨文拓片集》,排版精良,图文并茂。)

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写法,甚至有些字的字形只在某个时期存在过,仅存在于出土的文字资料而见不到其后世的形迹;还有得到了后世只存其形而无任何读音字义成为“僵尸字”。

如果只通过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一万多个汉字的字形去对照新发现的字形,往往要废一番周折。因为准确的文字释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图6唐抄本《说文解字》

而通过科学的手段去研究释读古文字是从孙诒让开始的,当然的他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也是很大的。

甲骨文字作为目前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因为单字中所包好的信息是多向的,也就是字义不一定特定的某个意思。甚至一个单字就是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言简义丰。

所以把某个字形放到一句话中去具体解读会出现不同的含义。

通过因袭比较和辞例推勘的研究方法去解读甲骨文是科学的,但碰上某些不常见的甲骨文字则也是会得出不同的考释结果。

如周代青铜器《令彝》铭文有一个隶定出的左右结构的字形:左彳右上止下口。此字郭沫若释文为出,陈梦家释为造,杨树达释为左彳右出(同出示意)。

图7《令彝》拓片铭文图8《令彝》拓片铭文“彳出”

为了更好理解甲骨文字言简义丰的情况,今天,我们可以简单解读一下《合集》正的甲骨卜辞内容:

丙辰卜,嗀贞1:我受黍年2?

丙辰卜,嗀贞:我弗其受年3?四月4。

1.嗀,武丁时期的贞人,也是此片甲骨进行问卜活动的实施者。

2.我,卜辞中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在说“我们”。黍,商代时期主要农作物之一,籽似粟,去皮为黄米。

3.年,与“稔”字通,丰收之意。弗,语气否定。

4.四月,记载的是该片卜辞的月份。在商代一期甲骨卜辞格式中,月份通常刻写在辞末。

图9黍

按照甲骨研究的分类和分期,此片甲骨属于商代宾组卜辞。

上面的两条卜辞内容同时刻在一块龟的腹甲上。文辞内容属于正反対贞的问卜形式,也就是针对某件事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问卜好坏吉凶。

通过以上注解,我们就比较轻松的翻译出此片甲骨卜辞的内容了:

正面:四月丙辰日问卜时,贞人嗀问卜的是今年我们的黍米能获得丰收吗?

反面:四月丙辰日问卜时,贞人嗀问卜的是今年我们的黍米不能获得丰收吗?

这些琐碎的日常问卜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人们朴素的世界观,即通过祭祀过程中的龟甲问卜,来向天地神祇和祖先神灵求问的情况。

今天,简单谈了谈有关甲骨文的一些知识,关于甲骨文的书法文字特点,我们放到以后再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pz/12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