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炮制 > 正文 > 正文

易经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9/13 16:18:03

《易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八卦系统。

八卦只有符号,没有文字。传说伏羲画八卦,是否真有其事,不知道,只知道八卦发展得很早。八卦——乾、坤、坎、离、巽、兑、震、艮,最早是自然的现象,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泽、雷、山。

八卦代表这些自然的现象,也许是游牧民族用八卦作记号,即古代所谓的结绳而治。结绳而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结网捕鱼、捕兽,一个是文字。很多学者认为,用八卦在绳子上打结来表达文字,本身没有哲学意义。到了后来,用八卦代表观念意识,如乾是生命力,是强健的;坤是凝聚力,是柔软的!这种解释是哲学的解释,这是后人附加的,不是八卦本身的意思。八卦中的艮是山,坎是水,山水就是象,是最早的《易经》,是占卜用的《易》,还没有讲到易理。

《左传》里面用《易经》占卜,只就八卦的象来说,没有用易理来解释。最早讲易理的应该是王弼,王弼说乾卦是强劲,坤卦是柔顺,震卦是惊惧(这是从震卦代表雷而来),巽卦是申,即颁布命令,坎卦是危险,离卦是附丽,艮卦是休止,兑卦是快乐。这是用哲学意义来解释八卦。王弼之后的宋明理学家代表的是儒家,虽然不一定跟着王弼的道家路线走,但是他们也用了这种易理,用了很多王弼的解释,然后加上自己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文王演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文王所系的辞,这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八卦是符号,六十四卦就是《易经》的哲学部分。这六十四卦,虽然后来是用蓍草来占卜(蓍草的占卜是《周易》的特色),但在周代以前,从很多龟甲文字里面看不到蓍草占卜,只看到用龟甲牛骨来占卜。龟甲占卜和蓍草占卜有什么不同?差不多。周公和成王以前还是用龟甲占卜的。到了西周末年,才用蓍草占卜。龟甲比较难得,因为你占一件事就得用一副龟甲,但蓍草可以再利用,而且蓍草比较容易得到。龟甲占卜很神秘,要依据龟甲上的裂痕,从裂痕的形状判断吉凶,比较神秘,也容易走向迷信。

虽然《易经》本身有神秘性,蓍草占卜也很神秘,但是这种神秘背后是理性的。龟甲很简单,因为看龟甲上的裂纹就可以读出来。但是《易经》很复杂,要看三百八十四爻每个爻之间互相的变化。用龟甲占卜,只限于龟甲的裂痕。《易经》的三百八十四爻的解释就是智慧,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爻的文字,古代无论是王弼,还是宋明理学家,他们都是用智慧去体验、解释。

《周易》就是周代的《易经》,司马迁《史记》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也就是说,文王在牢狱里面,演八卦为六十四卦。文王在牢狱里面演六十四卦,这是有合理性的。

文王在牢狱里面待了七年,也不算短。以前的监牢里面尽是稻草铺的垫子,当他一根一根拿起稻草,突然发现,把三根稻草放在一起,可以得出卦象。那时他已知道八卦,但是八卦怎么用呢?它们只是古代的文字。有一次,他很偶然地把八卦重叠组合起来,这一重叠就变成了六十四卦。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这是很自然的数目,不会变成六十三卦,也不会变成六十五卦,绝对是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这是一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文王重叠八卦变成六十四卦之后,并没有搁置不管,而是排一个次序。和八卦简单的次序不同,排成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个大文章。哪一卦在前,哪一卦第二,哪一卦第三,把它们排成六十四卦次,还要给每个卦命名,这是更大的学问了。取卦名,自然跟六爻有关系,每个卦的名字又和前后的卦有关系。单就这一点来讲,文王在这七年牢狱时光中,定名八卦,然后重卦,并排成一定的次序,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这是把宇宙和人生结合。文王的确是用了很多智慧,他的经历和巧思,还有他的感应力、灵感,都加进去,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工程。排好次序之后,每卦的六个爻还要写上文字,告诉人们这六个爻在做什么。比如乾卦是天道,那么六个爻和天是什么关系?第四卦是蒙卦,讲教育的,那么六个爻跟教育有什么关系?每个爻的互相的关系和卦名的关系,这又是一套大学问,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文王的六十四卦的取名是从天象推到人事,他在牢狱里面对着窗口,观天象,然后又返回在心中沉想,不知要经过多少个白天和夜晚,他的意识和他的潜意识,他的心智和他的精神力,互相交流、融会而产生一股力量,使他偶然间突破困境。他就像顿悟一样发现了真谛。可见,他不是花几天的工夫就起了六十四卦的名字,而是今天突破一个卦名,过几天又突破另一个卦名,有时候今天想的过几天也许改了名。总之,这是整个宇宙人生与社会的交感、影响及发展的大工程。这样做,不像古希腊哲学家,只是用眼观天,要找出天的宇宙的真理,作为中国哲人的文王,没有醉心于抽象的思想。他的这套演绎有内心深层的需求,是文王演《易》和整部《易经》成熟的心理过程。如果西方的心理学家是用什么潜意识来分析,那么中国的哲学家不是用潜意识,而是用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在文王心中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灌注在他演示的六十四个卦象中。他发现六十四个卦象不只是一些符号而已,而是六十四种有生命的气流灌入了他的心中,和他的心相冲、相感、相遇、相通而相融。这种作用不知在他的心中盘旋了多久,然后再加上他个人心中的智慧,去加以分析、解释。所以,六十四卦乃是文王通过他的忧患意识和精神自励而形成的整个的生命体。至于他如何完成《易经》,仍然有时间的次序。这里不细究。

第三部分是孔子与“十翼”。

“十翼”即《易传》,不是《易经》本身,是孔子和他的学生所写。实际上只写了七篇,为什么称十呢?因为《易经》分上下经,这七篇中,有的篇也分上下卷,等于是两个翼,所以合起来称为“十翼”,其实只有七篇文章。在这七篇文章里面,《彖传》有上下,什么叫上下?就是上下两卷。为什么有上下两卷?就如《老子》也分道篇和德篇。因为在孔子时代的书是用竹简编的,竹简卷起来,如果太多的话不好卷,所以分成两卷。

《彖传》是解释卦辞的。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彖传》,比如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那么,《彖传》就是解释什么叫元,什么叫亨,什么叫利,什么叫贞。《象传》有大小《象传》,《大象传》是解释八卦中的那两个卦合在一起的原因,以及代表什么。《大象传》把天道转到人生德行方面来用,只有短短的几个字,非常重要,是第一流的作品。《小象传》是注解每个爻的爻辞,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写的。每个爻都有爻辞,爻辞是文王所写,《小象传》就根据文王的爻辞,加以解释。

《系辞传》也有上下部分。《系辞传》是单独的文章,没有像《彖传》《象传》一样,在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里面。《系辞传》思想非常深刻,把《易经》哲学理论化,讲阴阳的系统。

《文言传》只有两篇短文章,分别附在乾、坤两卦里面。乾卦有乾《文言》,坤卦有坤《文言》,其他六十二卦没有《文言》,这是因为乾坤二卦很重要。《文言》是把乾坤的道理和德行的修养加以发挥,所以《文言》多半讲德行。

《序卦》也是短文章,解释六十四卦的次序,如为什么乾后有坤,坤后有屯,一个卦一个卦来解释它的次序与作用。《序卦》,老实说并没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只是一个研究。

《说卦》,分析的不是六十四卦,而是八卦,专门解释八卦的作用性能,也附带一些占卜的道理。

第四部分说的是孔子心中的大过。

孔子拿到《易经》后,回到鲁国,接下来就进入了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孔子在鲁国做了司寇,后摄行相事,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孔子当时很忙,事务非常繁杂,没有时间好好读《易经》,所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的重点是,学习《易经》可以帮助孔子做任何事情都能避免大过。人生的小过不能避免,每个人都有一些小过,孔子也有小过,但是《易经》可以使我们无大过。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精神所在。

孔子为什么说“无大过”?可见他心里有大过。这正是所谓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心里一定有大过,才会讲这样的话。何谓“加我数年”?讲这句话,孔子当时当然不是五十岁,也不是五十五岁,而是七十岁左右回想以前的事,才说如果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好好研究《易经》,再加数年。可以推算,五十岁加几年,大概是五十四五岁,这个时候,孔子潜意识中想到自己犯了一个大过,就是斩杀少正卯。当时孔子是鲁司寇、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以法家来讲,当然没有错的。

在他斩少正卯的时候,作为大弟子之一的子贡,是一个聪明人,非常懂得商业心理,平常也不会像子路一样冒犯孔子,老是给孔子难堪,但是在这件事上子贡出面冒犯了孔子。子贡说:“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家语·始诛》)这样的质疑不像他那么聪明的人能讲出来的。

孔子为摄相,上任七天就斩少正卯,有点仓促。这一点,子贡看出来了。以前孔子访问老子的时候,老子就批评他,说他有骄态、淫志。老子一眼就看出孔子的毛病。孔子做鲁司寇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专门找孔子麻烦,就是子路。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两人像朋友一样。子路就批评孔子说,夫子啊,我听说圣人得了福禄不喜,失败亦不忧,为什么您做了司寇这么高兴?孔子回答说,我处在高位,才能有力量为人民服务。这话讲得很好听。但是从子路的怀疑和子贡的批评来看,孔子这三年的政治生涯高峰期,没有按照以前和学生强调的德治治国,而是用法治。这是孔子心里面的一大过失。所以,他说假定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学了《易经》,加了数年,到五十四岁时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孔子五十知天命,实际上是他周游列国五十五岁以后开始知天命,到了六十而耳顺,就和《易经》有关了。什么叫耳顺?就是耳朵打开来,听别人的话。这跟逆耳相反,逆耳则是人家的批评不听,自以为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政客的批评,隐士的批评,他都是打开耳朵来听;但是耳顺不代表心顺,耳顺是第一个关口,打开耳朵听进别人的话,你的心还是可以判断的。

这个耳顺可以找到《易经》的根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孔子对损的解释,就是损掉自以为是,损掉自我的骄傲。以前老子批评孔子,就是批评他的骄傲。孔子读了《易经》的损卦后,就悟了,知道要损掉自傲。他说:“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孔子家语·六本》)自以为是贤人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别人的批评和忠告就听不到。可见,孔子认为人家的批评能够入耳,就是耳顺,这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pz/12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