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龟甲 > 龟甲功效 > 正文 > 正文

不严谨的神棍,不是好神棍北川愚不可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0 17:55:13

学习《易经》不可怕

可怕的,是事事占卜

做神棍,要严谨

看姜太公如何做

回归三千年前的易道

做神棍,一定要严谨

我记得第一次在广州讲《易经》时,晚上安排的是给同学们解卦。第一天晚上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和我说:“老师,你居然还会解卦,以前还真不知道。”

嗯,我不止在一个同学那里听到过类似的说法。只是,我会解卦,这个很奇怪吗?要知道,《易经》在古代是书生必读的经典,大家解卦的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但要说根据经文和卦象来解上几句,恐怕都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讲,《易经》和占筮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很多历史人物,譬如我们熟悉的纪晓岚、曾国藩都是其中高手。曾国藩不仅相面看人一流,在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每次举棋不定,他都要翻开《易经》自己算卦,这种记载在他的日记中有15条之多。)

但大家为什么会觉得,我会解卦,好像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呢?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始终觉得《易经》是很神奇的经典,所以能够用《易经》预知未来的人,似乎也比较神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之前给大家的印象,是极为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推导,大家有问题来咨询时,我总是在给大家分析和推理,从来不会涉及“看卦”这类神神叨叨的方法。而《易经》课一开讲,大家发现一个极为重视理性和逻辑的人,现在解起卦来居然也煞有介事,大家难免要开始怀疑之前对这个人的认知:这个家伙,到底是一个严谨的人,还是一个神棍?

对于这个问题,我能说,我是一个严谨的神棍么?

不严谨的神棍,不是好神棍

不过不管大家怎么看我,反正学完《易经》之后,很多人都开始有一个习惯:遇事起一卦,看看这件事会怎么样。

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如果你是为了练手,为了更加熟悉中式的思维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易经》,那倒是无妨;但如果你凡事都要起卦,是因为你更加相信卦的提示,而不太相信自己的理性推导和逻辑分析,那么,我要说,你走远了,因为在课上,我在教占筮的方法之前,曾经着重提出过,若要做决策,要以理智分析为主,而以卦的提示为辅。

可能有些人也会有疑惑,占筮之法,本来不就是帮助周朝人做决策的吗?怎么到了我这里,我要做一个决策,要看卦,怎么就走远了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古人在做决策时,卜、筮等神秘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对于最终决策的拍板,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少?古人是不是完全依赖卜、筮的结果来做决策?

先说两个案例,大家可以有直观的认知。

姜太公·不信邪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即武王伐纣前,进行了占卜,龟甲所呈现的征兆不吉祥,加之此时风雨骤降,群臣都惊恐,认为不宜伐纣。只有姜太公强劝武王照原计划出征,最后周武王还是听从了姜太公的建议,起兵伐纣,一战而灭商。

-姜尚,姜子牙-

神棍界的扛霸子,奇门遁甲祖师之一

在《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可是个著名的神叨人物,能掐会算,早年还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开过算命馆,给人算命是灵验无比。虽然小说和史实有差别,但姜尚作为周朝的第一谋士,以当时人的学识素养,对于卜筮之类的事情,应该是很娴熟的,相信也曾经有过不少神奇的应验案例。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时,完全抛弃了占卜的提示,以世间的常理来分析推导,鼓励周武王照原计划行事,最终也取得了成功。

晋献公·勇敢爱

在《左传·僖公四年》中也有一段记载:“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

这段话看着比较费力,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就是晋献公想娶一个叫做骊姬的女子,用卜和筮两种方法来看这门婚事是否吉祥。结果卜的结果不吉祥,而筮的结果吉祥。晋献公于是就说,采取筮的结果,但从事预测的专业人员则建议采取卜的结果,而晋献公不听,还是娶了骊姬。

-晋献公-

爱就是需要勇气,去面对流言蜚语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古人在做决策时,也不是全部就相信卜筮的结果,而更多会从实际情况、个人喜好等各方面来最终拍板。在上面的案例中,姜太公劝周武王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做决策,最终取得了胜利;晋献公则从个人喜好来做决策,最终却在自己的身后引发了著名的“骊姬之乱”,使晋国的政坛震荡了二十多年,直到晋文公回国即位后,才稳定下来。

那么,对于学习过《易经》的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做决策?又应该如何看待占筮在决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卜乃决疑

在《尚书洪范》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有疑问,不知道该做什么决定时,你首先应该问问你自己的心,然后问身边的部属,然后再去问一些普通的百姓,最后可以考虑用卜筮的方法。

所谓问自己的心,我的理解,就是要把各种决策的利弊都写下来,在客观的利弊面前,就会知道理智上,应该如何选择。然后,再看自己从感情上,更加能接受哪一种弊端?更加不愿意失去哪一种利益?这是一种兼顾理智和感情的决策方法,其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出各种决策的利弊不同,以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这些来做决策,即使错了,将来也不会太懊恼,因为都是自己选的。

(其实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占筮卜卦,很多时候都会面临取舍。你希望在这一方面有个好结果,很可能在另一方面就要有所放弃,这也是《易经》告诉我们阴阳相生的规律。卜算的结果也很少是一帆风顺,大吉大利的。绝大多数事情的结果都是好好坏坏,起起伏伏的。)

如果自己还是举棋不定,那可以再去咨询其他人,这些人应该是老成的和专业的人。老成者未必专业,但往往能从宏观的大战略角度提供一个思路,专业者未必老成,但却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抉择方法。

一般来说,经过上两个步骤,理智和感情,战略和战术,都已经考虑到了,决策也已经基本可以做了。但如果此时内心还是有疑虑,还是不能最终拍板,那么,你就可以用占筮的方法,看看卦的提示,并以此来作为辅助决策的一个参考。

怎么样,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不那么迷信?其实古人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凡事都要去问冥冥,很多事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姜太公;或者说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虔诚,很多时候,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卜筮结果,还是会弃之不顾,以自己内心的意愿来做抉择,比如晋献公。

所以,再重复一下,比较全面的决策方式,应该是:“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建议学习《易经》的朋友们,都能够参考这一句话。

当然,如前所说,如果你凡事起卦是为了练手,为了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了更好地理解《易经》,那就无妨,你甚至可以没事找事起一卦,不用怕麻烦。因为,你现在起那么多卦,就是为了将来能够不起卦,依然可以用智慧的思维和方式来为人处事。

古话不是说了嘛,善易者,不占。

/用得上的国学/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传统文化讲师

青岛恒星国学院特聘教授

欧洲东方商学院学术总监

广州菊坡国学书院副院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ijiaa.com/gjgx/11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龟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